在含Cr6 +的硝酸介质中,选择cr14ni14和1cr18ni11ti高纯Cr Ni不锈钢,研究了C、P、Si和B对非敏化晶间腐蚀的影响;0.1%, P & gt= 0.01%,有显著危害;当Si含量接近Cr - Ni不锈钢的正常含量(~ 0.8%)时,非敏化晶间腐蚀敏感性最大,且Si含量高于或低于该含量时晶间腐蚀敏感性降低;B量& gt= 0.0008%,对非敏化晶间腐蚀有害。对低Si、低P高纯Cr - Ni奥氏体钢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不锈钢在非敏化状态下不存在晶间腐蚀倾向。透射电镜和俄耳杰光谱仪的晶界分析结果证实,晶界上P、Si和B等元素的偏析和优先溶解是造成非敏化晶界腐蚀的主要原因。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的局部选择性腐蚀。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边界。由于晶粒有不同的取向,原子在结处的排列必须逐渐从一个取向转变为另一个取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一种“表面”不完整的结构缺陷。由于晶格畸变的增加,晶界处原子的平均能量高于晶内。较高的能量称为晶界能。纯金属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比晶体的腐蚀速率快,这是因为晶界的能量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某些合金介质体系中,常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例如,奥氏体不锈钢在弱氧化介质(如曝气海水)或强氧化介质(如浓硝酸)等特定腐蚀介质中可能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
钛和铌:抗晶间腐蚀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的亲和力与C CR的大于C .为了防止铬碳化物的形成,首先不锈钢加热到1100℃将所有碳化物溶解成奥氏体,然后冷却到900℃几个小时完全反应Ti或与碳Nb。在后期碳化铬析出温度范围内,加热不会形成碳化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