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的特点是当金属表面没有损伤时,晶粒间的结合力和金属的脆响已经丧失。在严重的情况下,只要轻轻敲击,它就会碎成粉末。
晶界吸附理论:超低碳不锈钢经1050℃固溶处理后,在强氧化介质中也会发生晶间腐蚀。这时,铬差或不锈钢不能采用σ相析出理论。实验表明,当p杂质达到100ppm或Si杂质达到1000 ~ 2000ppm时,它们会在高温区晶界处吸附分离。这些杂质在强氧化剂介质的作用下会溶解,在晶界处产生选择性晶间腐蚀。该钢经敏化处理后不会出现晶间腐蚀,因为碳和磷形成了磷碳化物,限制了磷向晶界的扩散,降低了杂质在晶界的偏析,消除或减弱了对晶间腐蚀的敏感性。
根据稀释理论,晶间腐蚀是由于组件的稀释晶界由于容易沉淀的第二阶段的晶界(1)奥氏体不锈钢,铬缺乏是由于晶界Cr23C6阶段的降水,(2)对于Ni Mo合金,ni7mo5在晶界处析出,钼在晶界处含量较低;(3)对于铜铝合金,CuAl2在晶界处析出,导致晶界处铜含量较低。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的局部选择性腐蚀。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边界。由于晶粒有不同的取向,原子在结处的排列必须逐渐从一个取向转变为另一个取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一种“表面”不完整的结构缺陷。由于晶格畸变的增加,晶界处原子的平均能量高于晶内。较高的能量称为晶界能。纯金属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比晶体的腐蚀速率快,这是因为晶界的能量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