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属与周围介质接触时,化学和电化学作用造成的损伤称为金属腐蚀。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除少数贵金属(如Au和PT)外,所有金属都有转变成离子的倾向,即金属腐蚀是一种自发的、普遍的现象。金属被腐蚀后,会发生形状、颜色和机械性能的变化,造成设备损坏、管道泄漏、产品污染、燃烧或爆炸等恶性事故,以及严重浪费资源和能源,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世界发达国家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3.5% ~ 4.2%,超过了每年重大灾害(火灾、风、地震等)的总损失。有人甚至估计,世界上每年大约有1亿吨金属被腐蚀、报废和丢失!因此,研究腐蚀机理,采取防护措施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的化学腐蚀反应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氧化步骤,第二步是脱电子步骤。氧化过程释放自由电子,而脱电子过程是除去自由电子的过程。
阳离子可以进入溶液或与其他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氧化过程必须与脱电子过程同时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反应。
因此,只有通过电子去除步骤去除氧化步骤产生的自由电子,金属原子才能不断被腐蚀。实际的腐蚀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而相对均匀地在表面上失去金属原子的过程。在某些条件下,如果在一个区域形成阳极或阴极区域,可能会出现局部腐蚀不均匀,并形成可见的腐蚀坑。
钢铁不会很快被腐蚀,因为它的表面在水中会形成一层氧化保护层。由于铁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铁,所以不溶于水,容易沉积在金属表面,从而阻碍了进一步的腐蚀。这种现象称为腐蚀钝化。锆、铬、铝、不锈钢等金属在常温的水或空气中会形成很薄的保护层,有时甚至薄得肉眼无法分辨。由于这种薄保护层,这些金属在水或空气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金属腐蚀按其位置可分为整体金属腐蚀和局部金属腐蚀。金属腐蚀还可以根据腐蚀环境进行分类,即可分为化学介质腐蚀、大气介质腐蚀、海水介质腐蚀和土壤腐蚀。根据腐蚀过程的特点,还可以分为三类: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物理腐蚀。虽然上述腐蚀分类方法不够严格,但这些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腐蚀介质或腐蚀过程的特点来了解腐蚀规律。
在腐蚀过程中伴随着电流的腐蚀称为电化学腐蚀。
金属总会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杂质。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电势,同一金属中的不同组分也有不同的电势。当金属与导电溶液接触时,会产生电位差,导致溶液中出现电子流,从而先腐蚀电位低的金属。
腐蚀不仅取决于金属本身的化学性质,还取决于周围的介质和金属的微观结构。例如,潮湿环境比干燥环境更容易生锈,杂质多的金属比杂质少的金属更容易生锈,高温条件比低温条件更容易生锈,含有更多有害杂质的脏环境比空气流通和清洁的环境更容易生锈,表面光洁度低的金属零件比表面光洁度高的金属零件更容易生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