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腐蚀
局部腐蚀又叫非均匀腐蚀,在工业中很常见。据百度百科上的数据显示,工业中全面腐蚀<10%,局部腐蚀(化工)>80%。
概述:局部腐蚀的腐蚀反应集中在个别位置,急剧发生,材料快速被腐蚀破坏。
原理:由于电化学的不一致性(如异种金属、表面缺陷、浓度差异、应力集中、环境不均匀等),形成局部电池。局部电池阴阳极区分明显,阴极/阳极面积比很大,共轭反应分别在不同区域发生。
影响:局部腐蚀破坏速度快、隐蔽性强、难以预计、控制难度大、危害性大,容易造成突发性灾难事故。
比如零几年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的重庆“4·15”氯气储罐连续爆炸泄漏事故,起因就是该厂液氯生产过程中氯冷凝器腐蚀穿孔。
分类:局部腐蚀又可根据其破坏形态分为电偶腐蚀、小孔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选择性腐蚀、应力腐蚀破裂、磨损腐蚀、疲劳腐蚀和氢损伤等主要类型。
金属的化学腐蚀反应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氧化步骤,第二步是脱电子步骤。氧化过程释放自由电子,而脱电子过程是除去自由电子的过程。
阳离子可以进入溶液或与其他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氧化过程必须与脱电子过程同时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反应。
因此,只有通过电子去除步骤去除氧化步骤产生的自由电子,金属原子才能不断被腐蚀。实际的腐蚀过程是一个非常缓慢而相对均匀地在表面上失去金属原子的过程。在某些条件下,如果在一个区域形成阳极或阴极区域,可能会出现局部腐蚀不均匀,并形成可见的腐蚀坑。
钢铁不会很快被腐蚀,因为它的表面在水中会形成一层氧化保护层。由于铁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铁,所以不溶于水,容易沉积在金属表面,从而阻碍了进一步的腐蚀。这种现象称为腐蚀钝化。锆、铬、铝、不锈钢等金属在常温的水或空气中会形成很薄的保护层,有时甚至薄得肉眼无法分辨。由于这种薄保护层,这些金属在水或空气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通过分析材料腐蚀的基本原因,可将其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又称直接溶解,通常是指将材料置于可溶性溶液环境中,直至材料耗尽(腐蚀)或溶液达到饱和点。其他条件,如高温和湿度,导致加速氧化材料,然后腐蚀。电化学腐蚀通常是指两种非均相金属或足以形成电位差的金属的两极形成阳极金属,在电解液连接的环境中由于金属离子的持续损失而被腐蚀的现象。在这两种类型的腐蚀中,电化学腐蚀更为重要且容易被忽视。
在制造金属零件的过程中,加入不易与周围介质发生反应的耐腐蚀材料。例如铬、镍、钛在空气中不易氧化,能形成致密的印刷PU膜,能抵抗酸、碱、盐的腐蚀。加入到铁或铜中,可制成耐腐蚀性能优良的金属制品。有利于金属粉末冶金,各种金属元素可以灵活配比,通过加入不同性能的金属粉末,可以获得具有优良防腐性能的金属零件。铁碳合金等金属材料也可以通过热处理来防止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