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的控制方法如下:1。减少或消除有害杂质。如降低碳、氮、硫等杂质的含量。加入稳定元素或晶界吸附元素。如在不锈钢中加入Ti, Nb或B。适当的热处理工艺。3.必须避免在敏化区加热不锈钢。焊件应在焊后进行固溶处理或快速冷却,以避免停留在敏化温度和时间。4. 采用双相钢。奥氏体钢中含有10 ~ 20%铁素体的钢称为双相钢。由于铁素体在钢中主要沿晶界形成,铬含量高,在敏化温度范围内不会产生严重的稀释。
在某些合金介质体系中,常发生严重的晶间腐蚀。例如,奥氏体不锈钢在弱氧化介质(如曝气海水)或强氧化介质(如浓硝酸)等特定腐蚀介质中可能产生严重的晶间腐蚀。
晶间腐蚀:金属材料在特定腐蚀介质中沿晶界发生的局部选择性腐蚀。晶界是不同晶粒之间的边界。由于晶粒有不同的取向,原子在结处的排列必须逐渐从一个取向转变为另一个取向。因此,晶界实际上是一种“表面”不完整的结构缺陷。由于晶格畸变的增加,晶界处原子的平均能量高于晶内。较高的能量称为晶界能。纯金属晶界在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率比晶体的腐蚀速率快,这是因为晶界的能量高,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
σ相晶间沉淀理论:对于低碳高铬高钼不锈钢,不存在铬不良条件,但在650 ~ 850℃热处理时,会形成42 ~ 48%的铬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在过钝化电位下,相腐蚀严重。阳极溶解电流急剧上升。σ可能是相本身的选择性溶解。σ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只能溶解在强氧化介质中。因此,必须用65%的强氧化沸腾硝酸检测这类腐蚀,使不锈钢的腐蚀电位达到过钝化区。